苏元春
苏元春,字子熙,1844年2月8日生于蒙山镇城北街,1908年病逝于乌鲁木齐市,终年64岁。1863年,他19岁时,随胞兄苏元章投湘军统领席宝田部,从此,走上军旅生涯。1867年,席宝田告休,苏元春接统中军,开赴黔东,镇压苗民起义有功,授广西提督。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苏元春率毅新军驻越南之谷松。由于苏元春抗法有功,被清朝廷任命为广西关外军事帮办。时年四十岁。1885年1月,侵略军头子波里纠集两个旅团16000多兵力,发动谅山战役。在冯子材、苏元春率领下,向侵略者发起进攻,激战两天两夜,毙伤法军2000多名,缴获大批枪炮弹药,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取得中法战争的胜利。1889年,苏元春由于作战有功,获清朝廷赏赐,晋封为二等轻车都尉,及额尔德蒙巴鲁勇号,赏加太子少保衔。时年45岁。中法战争结束后,苏元春以提督军职督办广西边防军务10多年。为保卫祖国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元春(1844——1908年),字子熙,广西永安(今蒙山)人。清同治二年(1863年),投奔湘军将领席宝田麾下,开始了镇压农民起义的生涯。同治六年(1867年)统领中军,对苗民起义进行了镇压。攻下荆竹园(今石阡县境),继而镇压张秀眉起义军,张秀眉等起义将领被擒获送往湖南长沙斩首。同治八年(1869年)收复镇远。同治六年(1867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先后五次被朝廷赐号,从赏“健勇巴图鲁”到“法什尚阿巴图鲁”,官职由参将升为总兵,后又晋升提督,赏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率部先与法军战于陆岸,他身先士卒,勇冠三军,给法军迎头痛击,毙敌甚众。因此被赐予骑都尉世职,获赏白玉翎管,帮办潘鼎新军务。苏元春督办广西军务。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月四日签订《中法停战协议》,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四月七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停战,苏元春奉命撤兵入关。诏以苏元春屡获大胜,调度有方,由骑都尉世职改为三等车都尉世职,再赏给“额尔德蒙额巴图鲁”名号。五月,实授广西提督,命督办广西边防。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御使周树模上折弹劾革职。接着岑春煊又弹劾苏元春纵兵殃民,缺额扣饷。六月,苏元春被逮捕刑部治罪,被发往新疆效力,几年后死于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安葬于镇远县羊坪镇苏家山。苏元春在镇远期间,建有苏光裕堂,俗称“将军第”。

清史稿本传

苏元春,字子熙,广西永安人。父德保,以廪生治乡团,御寇被害,州人建祠祀之。元春誓复仇,从湘军。同治初,随席宝田援赣、皖、粤,累功至参将,假归。六年,领中军征黔苗,破荆竹园,赐号健勇巴图鲁。连克要隘,更号锐勇。八年,统右路军,值思州苗犯镇远,复击却之,进复清江,擢总兵。黄飘之役,黄润昌战死,元春驰救,亦败退,干吏议。克施秉,复故官。九年,攻施洞,拔九股河,又改法什尚阿勇号。薄台拱,苗遁走,晋提督。明年,复丹江、凯里,军威益振,赏黄马褂。以次下黄飘、白堡,驿道始通。逾岁,循清水而南,所至辄靡,惟乌鸦坡犹负固。复自东南破张秀眉砦。残苗将北走,黔军遏之河干。元春麾军驰之,截寇为二,斩数千级,降三万馀人,苗砦悉平。元春留顿其地,抚降众。论功,予云骑尉。全黔底定,赐头品秩。光绪初,平六硐及江华瑶,被赏赉。

十年,和议中变,法人大举攻桂军。潘鼎新荐其才,诏署提督。遂率毅新军驻谷松,取陆岸,鏖战五昼夜。上嘉其勇,命佐鼎新军,再予骑都尉。规纸作社,敌缘江筑垒,夜将半,师设伏诱之,其左树木幽深,元春隐兵其中,敌至,於是夹击,大破虏。既而法人犯谷松,师连战失利。敌毁镇南关,元春出陇窑御之,不克,退幕府。当是时,自南宁至桂林,居民大震。鼎新罢免,遂命主广西军事。十一年,法人寇西路,元春趋艽封截之,乃引去。俄攻关前隘,失三垒,元春亟驰救。诘朝,助子材扼中路,大捷,语具子材传。长驱文渊,元春踵至,诇知敌据驱驴墟,乘其未整列逐之,敌夺门走,进扼观音桥,而停战诏下,诸军分顿关内,元春驻凭祥,居中调度。和议成,授提督,晋三等轻车都尉,又改额尔德蒙额勇号。

还龙州,其南曰连城,号天险,建行台其上,暇辄取健儿练校之,授以兵法。西四十里即关,崇山相崟,一道中达。元春相形胜,筑炮台百三十所,嘱统将马盛治镇之。凿险径,辟市场,民、僮懽忭。复自关外达龙州,创建铁路百馀里,增兵勇,设制造局,屹然为西南重镇。加太子少保,晋二等轻车都尉。二十五年,入觐,命赴广州湾划界。

前后镇边凡十九年,阅时久,师律渐弛,兵与盗合而为一,蔓滋广。朝命岑春煊督两粤治之,御史周树模劾元春演饷纵寇,敕春煊按覆。春煊谓不斩元春无以严戎备,诏夺职逮讯。初,湘军旧制,军饷月资衣食外,馀存主将所备缓急,岁馀乃给之,名曰“存饷”。元春莅边,凡所设施,不足,移十二万济之。刑部拟以斩监候,狱急,元春请以应领公款十六万备抵偿。於是部再疏其状,谓其父死难,例得减,诏戍新疆。

元春躯干雄硕,不治生产,然轻财好士,能得人死力。尝与法人接,独持大体。金龙峒者,安平土州地,为中、越要隘,法将据之,与争不决。而游勇万人恒出没为法患,法莫能制。其总督入关来求助,元春悉召至资遣之,金龙七隘卒归隶。法商李约德为寇所掠,总署虑启衅,以属元春。元春简驺从诣山下,寇闻,送之出。时元春已积逋二十万,或劝其请诸朝,元春叹曰:“吾任边事,致外人蹈绝险,尚敢欺朝廷要重利乎?”卒不可。法感其义,赠宝星。既入狱,年已六十矣,无子,幕士董?左右之。法总统闻其状,急电公使端贵等谋缓颊。?喜,具以告,元春曰:“法,吾仇也。死则死耳,藉仇以乞生,是重辱也!君为我谢之。”居戍四年,御史李灼华疏其冤,事下张人骏,廉得实,请释归,而已卒於迪化。贫无敛,新疆布政使王树棻为治其丧。宣统改元,复官,子承赐,戍所生。

提督龙州

提督,明清武职官名。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其制始于明,但当时并非固定之职官名称,不设员额,亦不常置。至万历时(15731620)始为专设之官。清因之。

于各省地方额设提督十九人,秩从一品,统帅所属绿营官兵。是一省绿营最高级军官。计有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兼辖水陆提督者,江南、浙江各一人;其以巡抚兼提督事者,有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人。另设外海、内河、长江、福建、广东水师提督各一人。凡水陆提督统辖所属官兵,各就其职掌,分防要地,或游弋巡哨,修整武备,皆受总督节制。

历代广西省政治经济中心在桂林,故省级衙门也都设在桂林,但从明代以后,提督衙门南迁到了柳州,清朝末年,清政府对法宣战,1885年秋,苏元春将广西提督署衙门从柳州迁往龙州办公。

龙州小连城原为小垒城,由五山峰衔接连成一道城墙故称小连城。据县志记载,清朝光绪12(公元1886)广西提督兼边防督办苏元春为抵御帝国主义者入侵,在中越边境线上修建工事和炮台,择小连城为军事指挥中心

1885年,苏元春随冯子材在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军。18851903年间任广西提督,并督办边防,守御南疆。他“取连城险塞,屯兵积粮”,“建行台其上”,“筑炮台百三十所”,构筑了一道边防要塞。因工程浩大,资费不足,他带头捐饱,“三易寒暑”才建就龙州连城。

当年苏元春在将山山巅筑左、中、右三座炮台,并修建兵房和道路,左可阻挡镇南关孔道,右可控制水口关隘口,与下冻、水口炮台连成一体,气势雄伟壮观。山腰的石窟寺庙枣龙云洞内建有保元宫,是苏元春的指挥部,洞中依洞设景,别有天地。山的南麓建有光禄寺和极恩亭。西麓的小垒城用石灰岩料石砌成长墙,与山巅的炮台相连,气势恢宏。东麓群峰环抱,形似“山肚”,是清军的营盘。

登上将山之巅的“连峰”,只见石砌的炮台古堡,傲然屹立,崖间的战壕蜿蜒于山梁之间,和古堡紧紧相连。这延绵三十余里的炮台群,如同是铸在西南边境的一道“长城”。

进炮保民

苏元春进口了13019世纪最先进的大炮——德国克虏伯制造的120毫米口径的大开花巨炮,可以轰击从各个方向来犯的敌人。苏元春督边19年,建筑边防的防御工程固若金汤,使法帝侵略者虽然对广西虎视眈眈,但不敢越雷池一步,边境无战事,他在边境一线所安装的那些进口德国的克鲁伯大炮也因为没有发生战争而发过一发炮弹。

如此浩大的工程,花费人力、财力、物力是巨大的。苏元春奏请清政府拨款,清皇朝腐败无能,漠不关心,只给他拨下微不足道的款子。他没有望难却步,而是“殚虑经营,不遗余力”,采取边军施工,就地取材,捐俸节支,动用存饷等办法。为了使长期戍边的将士有个舒适的环境,安心守边,将“保元宫”总指挥部整饰得如“蓬莱仙境”一样。整个国防工程历时15年始完成,花费白银数十万两。

就是这个浩大的军事工程断送了苏元春的政治生命。

1904年苏元春被以治军不严被劾,充军新疆,宣统改元以后,才获平反,诏复原官,但这已是苏在通化病故之后事了。